建筑不仅是乡村独特的身份标签,更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。追溯乡村的历史,往往从乡村的建筑开始。在岚岛传统村落中,保存着不少老石厝,那一座座历经沧桑岁月的老石厝成为一段段历史的缩影。
日前,实验区公布了第二批历史建筑,共44处,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深藏在传统村落中的特色民居。近日,记者分别探访东美村、山门村的两处历史建筑,采访了村中耄耋老者,了解两栋古厝的背后故事。
林氏民居周围绿树葱茂,十分幽静
山门村
静守岁月 古韵如昔
姓名:山门339号林氏民居
厝龄:70多岁
岁月沧桑七十载
精雕细琢见真章
山门339号林氏民居坐落在山门村西北角的山腰处,背靠青山,房前屋后绿树葱茂。从村前沿着狭长的村道一路前行,经过一排排稍显破落的石厝后,便看到这座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。
和周边的石厝不同,这座古厝格外规整。正面望去,古厝约有5米多高,双层结构,沿着大门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。一楼,大门两侧各设一个门,结构分明;二楼则设有四个小窗,小巧精致。
历史建筑,采访了村中耄耋老者,了解两栋古厝的背后故事。
厝的房檐雕刻着送子观音
一砖一瓦,一门一窗皆可窥见历史的印记。古厝的外墙下半部分是用白色花岗岩垒砌而成,每块石头打磨得十分规整,石缝之间紧密连接,尽显工匠技艺。外墙上半部分是用青灰涂抹过的,墙面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,并篆刻着福、义、礼等字。古厝的房檐两侧雕刻着一对送子观音,周围绘制着红花和祥云图,其顶部分别立着一朵莲花,雕工细致,刻画传神。
“这栋房子是平潭的四扇厝结构,分为东、西两房,中间是一个大厅。在过去,这里是几家人同住的地方。”今年80岁的张桂宋说,古厝已有70多年历史,是她的公公年轻时和哥哥一同建造的,这在当时村里是一栋相当气派的房子。
屋檐顶部立着一座石莲花
一生攒下一栋厝
贫苦生活犹可依
石厝是家,是依靠,是生活的避风港。走进古厝,近距离感受它的气息,聆听它的故事。
问起古厝的由来,张桂宋立马打开了话匣子,用平潭方言聊了起来:“建造这个房子的时候,我还没有嫁过来,不知道具体的年份,但是我过去听上一辈的人说起盖房子的过程,可以知道我公公这一生很不容易。”
张桂宋告诉记者,她公公年轻时失去双亲,和他哥哥两人相依为命。那时候,他经常在平潭、长乐、福清等地做长工,因吃苦耐劳,诚实守信,获得别人的帮助,引荐投资运输行业。渐渐地,她公公攒下了一笔钱,回乡后便和哥哥一起盖了房子。
或许看过古厝的人会认为,过去这里住的肯定是大户人家,但其实房子主人并没有十分富裕。“他们盖这座房子非常辛苦,石头要一块块从山上挑回来,然后请村里的老师傅做墙面的雕花。”张桂宋说,“建了房子,家里也就没了积蓄,加上没有农田,日子就过得更苦了。”
虽然生活不易,但古厝成为几家人生活的容器和心灵的港湾。
背倚青山不动摇
至今完好见人烟
每一处历史建筑,都是一段凝固的记忆。对于张桂宋来说,古厝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,那份对古厝的感情,是无法忘却的情怀。
“从我结婚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,一转眼已经有60年了。”张桂宋说,“以前家里一共住了5户人家,虽然房子看着挺大,但住起来还觉得挤。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,孩子们都到城里去了,我还是习惯住在乡下,守着老房子。”
古厝是老人一生的生活印记,如今看着这座古厝,那青葱往事依旧在眼前浮现。“建房子的时候,家里设了一个石臼在大厅里,以前逢年过节几家几户都会围在大厅里做吃食,非常热闹。现在,我都还在使用这个石臼。”她说。
听着张桂宋细数往事,73岁的王凤钦也乐呵起来。王凤钦与张桂宋是妯娌,过去她们就共同居住在这个屋檐下。王凤钦分享了一件趣事:“那时候家里养了母猪,到母猪产仔的时候,我们就把母猪放在灶台前等着产仔,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好笑。”
时代在发展,好在寄托着人们乡愁的古厝仍在。这群老人安于恬淡的生活,为我们保留着古厝,供我们乡土守望。
东美村
期待修缮
留住乡愁
姓名:东美85-1号陈氏祖宅
厝龄:百岁
燕尾似的墙头上整整齐齐地砌着一排鹅卵石
百年古厝耀古村
气势恢宏守山水
东美村面朝白犬山,背靠王爷山,依傍仙人井景区,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中国传统村落散发熠熠光彩。在石厝群落间,位于东美85-1号的陈氏祖宅因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,入选为实验区第二批历史建筑,让这座本已沉寂的古厝重新焕发光彩。
顺着羊肠小道向村中走去,这座近百年的石厝就藏在鳞次栉比的石厝间,它如同老者一般,细数着过往行者,静看着万象变迁。石厝占地面积颇大,房前屋后横贯近10米,高约有5米,从外观上看就显得气势恢宏。绕着石厝转上一圈,可以感受悠悠古韵。石厝墙面是用碎石垒砌而成,有的青灰,有的褐黄,有的黛红,把整个墙面点缀得色彩斑斓,颇有韵味。
陈氏祖宅已有百年历史
偌大的烽火墙面开着几个半圆形的小窗,阳光透过小窗照进室内,给昏暗的屋子带去一丝光芒。再看屋顶处,燕尾似的墙头上砌着一排均匀大小的鹅卵石,檐下还能偶然寻见一些雕刻精致的花朵造型,给百年古厝平添一丝生气。
从厝边偏门步入其中,只见厝内早已荒废,部分屋顶脱落下来,绿植从墙角边探出了头,既富有文艺气息,又带着厚重的沧桑感。虽然石厝年久失修,但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,这座石厝的建筑构造风格独特。
来到正门入口处,可以看到石厝建造工艺精湛。墙面是用黛青色的石头砌成的,上面用红砖围出了两块方形区域,并绘有花瓶图案,红花在花瓶中傲然绽放,虽逾百年却依旧清晰,令人情不自禁联想起过去古厝里的兴盛往事。
厝下承载几代事
今昔企盼重修葺
今年85岁的陈仲康,是地道的东美村人,他对这座古厝有着深厚的感情,对他来说,这里就是他的根。
“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和叔叔两个人一起建造的,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了,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。”陈仲康说,“以前我父亲会做一些小生意,手头比较宽裕时就盖了房子,这在当时是村里最好的房子。”
在物质不丰的年代里,建房盖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陈仲康告诉记者,光是准备石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石头都是父亲从仙人井一侧的山头上挑回来的。
在勤劳的双手下,一座精致典雅的石厝便建起来了。“我父亲曾把这座房子贡献出来做学堂,那时有十多个人每天进进出出在这里学习。”陈仲康说,除了作为学堂用途外,房子里还住了6户人家,每天闲暇之余,大家都喜欢搬条凳子围坐石厝前,闲话家常乐融融,“我们靠着海边,很多村民靠着打渔为生,有时候回港的海鲜会放到我们房前空地上晾晒,那时候的日子简单舒适。”
经过历史更迭,旧时场景不再重现,如今剩下这座古厝诉说着岁月变迁。陈仲康说,古厝已经闲置40多年了,大门已经很少会被打开了。原本计划要进行修缮,却因各种原因被搁置了。
“现在这座古厝是村里比较古老的历史建筑了,它就像是村子的历史一样,我们都希望它能得到修缮,把传统村落里的老记忆保留下来。”东美村党支部书记高桂情说。